校企合作助力钢铁大国转型

来源:m6app官网    发布时间:2024-05-05 08:25:56

  “目前中国钢铁行业技术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不到0.1%,拥有硕士学位的也只有1%左右,远低于世界钢铁强国的中等水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继民在近日于北京举办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层论坛”上指出。

  而在该论坛上成立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正是为了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解决钢铁行业技术人员储备不足的问题。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由北京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两所冶金专业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牵头,联合鞍钢、宝钢、武钢、首钢等骨干钢铁企业,中国钢研科技集团、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等研究院所,上海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同组建。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继民,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徐金梧等为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揭牌。

  一直以来作为钢铁大国的中国,如今进入了钢铁工业十分艰难的“严冬”期。过去几十年中中国钢铁工业主要是采用粗旷式发展模式,高投入、大产出,造成资源、环境、能源以及资金负荷严重,逐步积累形成了目前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行业总体低盈利运行的困难局面。因此,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已成为钢铁企业面临的急迫问题,新品种、新工艺越来越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

  朱继民说,这也是中国钢铁行业实现产业体系调整,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的契机。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实现产业体系调整的重要抓手是提升行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其中,有两件事情特别的重要:一个是重大结构调整,包括产品结构调整;另一个是核心技术升级换代。

  但是,目前钢铁行业技术创新还存在分散、封闭等问题,没有建立起大协同的体制机制。企业之间由于竞争,相互之间技术壁垒严重,就没有研发合作;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合作也是独立分散进行。这种分散、封闭的局面,使得行业在重大核心共性技术上难以突破。

  朱继民强调,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将有利于以上问题的解决。因为提升行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第一要素是人才。通过协同创新平台,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一同组织一流专家队伍,共同研发核心技术,共同培养技术人才,实现人才与技术的双重转移,有利于形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行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精神成立的,该计划目的是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徐金梧介绍,中心将围绕我国实现从钢铁大国到钢铁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解决钢铁产业体系调整和技术升级两大行业需求,以钢铁共性技术为协同创新方向,按照“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分工协同”的原则,研究国家战略新兴起的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钢铁材料,探索新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构筑钢铁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平台。

  协同创新中心采用“同一任务、同一目标、同一队伍、同一机制”的运行管理模式。协同创新中心设立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是协同创新中心的决策和管理机构,专家委员会是协同创新中心的学术咨询和指导机构。

  据悉,中心下设的高性能钢铁材料品种开发创新平台由北京科技大学牵头建设,钢铁共性关键工艺技术与装备研发创新平台由东北大学牵头建设。根据创新平台的研究任务,高性能钢铁材料品种开发创新平台下将建立材料设计与集成仿真、品种开发与工业验证、材料评价与应用技术、服役行为与寿命预测等4个研究中心;钢铁共性技术与装备研发创新平台将建立洁净钢冶炼与连铸技术、先进轧制与热处理技术、工艺工程装备研发、钢铁流程控制技术等4个研究中心。

  杜占元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两校积极地推进“2011计划”、扎实组织实施高校协同创新取得的重要进展,他表示,要充分认识,精准把握“2011计划”的核心内涵;要扎实推进,确保前期培育工作取得实质性效果;要积极探索,不断拓展协同创新的形式和内容。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校企协同模式,在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模式,共创美好明天,走出一条共同推进创新的新路。

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m6app官网,专营 层板货架 堆垛架 阁楼、钢平台货架 贯通、穿梭货架 横梁货架 悬臂货架 等业务,有意向的客户请咨询我们,联系电话:15169089111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m6app官网 网站地图 XML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